正在上演,随处可见?这是我对《黑镜》最大的误解 焦点热闻

《黑镜》第六季回来了!

隐藏在用户协议里的霸王条款,数字人物形象的广泛使用,AI一键生成剧本、群体心理对于负面情绪的偏好与着迷……


(资料图)

这些直戳流媒体技术时代用户痛点的内容,让人不得不说,《黑镜》,还得是你。

每次看《黑镜》,都让我们疑心,自己究竟是身处“黑镜”的世界而不自知,还是终将落入“黑镜”描绘的残酷故事?

这种黑色末世反乌托邦故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在预见了一种绝望的极端处境之后,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呢?

节选自图书《我不在:黑镜世界的真实性》

01

反乌托邦的故事究竟有什么意义?

“反乌托邦”一词最初诞生于1868年英国议会,当时被用来反对“乌托邦”。约翰·斯图亚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称:“所谓的乌托邦有时太过于美好了,反而无法实现”,他其实是借此批评政府针对爱尔兰的政策,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在支持一些糟糕到不切实际的政策”的“反乌托邦”或“暴政”。

电影、电视剧、漫画和书籍中的反乌托邦确实太糟糕了,但还谈不上不切实际。所有这些文化产品将反乌托邦的样子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它们逼着我们去经历且不断重温那些不幸主人公的故事,看着他们无可避免地落入技术政治陷阱,了解他们遭受的欺骗,这些情节是如此合理以至于我们将其跟真正的现实混为一谈。

反乌托邦就发生在当下。这样也不错,因为每次“老大哥”从书中看着我们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还能够合上书,继续体验真实世界,同时知道被“老大哥”看着意味着什么。

每当有一剂嗦麻被分配给《美丽新世界》中繁育出来的不同种姓人群时,就会多一个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对精神养料和心理补充剂的依赖会产生的危害,清楚我们可能被人通过化学物控制。

图|《人类之子》

从《人类之子》到《使女的故事》,每出现一个所有人都不育的噩梦,人们就会联想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数据在下降,因此人们至少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这真的是进步,那人们该如何实现在家庭中繁衍并寻求安全和连续性这样的生物基本功能?

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有一天会真的由算法来决定我们的伴侣或理想伴侣;但可以肯定的是,《黑镜》的观众不会再带着同样天真的心情逛约会网站了。

米尔的直觉是正确的:有些恶行即使是放在我们的世界里似乎也没人能做得出来。但事实就是,总而言之有一部分内容震撼了我们,让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画面,有演员将其呈现于舞台之上,编剧写出了这种恶行是如何侵蚀无知的人并将他们转化为某种技术的臣民的情节,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都是为了将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黑镜》可以说是一种虚构抵抗的手段,它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盟友,可以帮助人们寻找与硅谷所设计的未来以及垂死的传统权力体系所不同的另一种未来。

图|《黑镜》第四季

一个人们自主性更高、不再被操纵的未来。在那个未来,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活得更久,与机器交融,杂揉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面对自己比侮辱自己更容易;智慧为真理服务,而不是为谎言服务;少数人的财富被重新分配给多数人。

02

我们在《黑镜》的世界之中吗?

对比一下我们周围的事物和《黑镜》的剧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说,这两个地方属于两个不同的现实,彼此之间毫无交集。但事与愿违。于是,我们失望地叹息道:我不在此处。

但正是因为我和宾厄姆、艾米、弗兰克、蕾西以及布鲁克笔下所有面临着危机的主人翁都处于同一境地,我才能共情并认同他们。

毕竟,我就在此处,就在他们所在的世界。我们都是同样的受害者,都被同样的恐惧击败。

如果我们所有人和《黑镜》中的角色都在同一个故事里,生活在同一个叙事中,这也并不意味着折磨他们的复杂技术就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

不,我们目前还没有被困在亚马逊人工智能助手(Alexa)、谷歌智能家居设备(Google Home)或其他虚拟助手里的风险,不会被迫将我们的意识变成这些助手里的虚拟智能。

没错,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的机器狗与《黑镜》第四季第五集《金属脑袋》(Metalhead)中那些无情、无休止地追逐人类的电子狗是一样的,但目前在英国乡村散步时,人们还没有遇到狂怒的机器狗杀手的风险。而且,至少在目前,没有任何真人秀能取代公正或就业市场。

然而,现在这种常见的故事意义则是,我们掌握了一种诀窍,可以识别未来噩梦可能呈现出的各种模样,由此学会筛选出不希望出现的那些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能给我们留出必要的时间去扼杀它们。

图|《回到未来》

这有点像电影《回到未来》(Ritorno al Futuro)中的马丁(Marty)和布鲁博士(Doc)所做的一样,多亏了编剧布鲁克的反乌托邦,我们有了一台时空机器(DeLorean),能够拜访已经是过来人的自己,看看我们会因为盲目地联网、在人工智能发明上乱搞一气而陷入什么样的境地,然后再惊惧不已地回到现在,鞭策我们努力避免因自己的粗心大意而让反派毕夫·坦南(Biff Tannen)有机可乘,摧毁我们和每个人的生活。

03

在结束之后,才有真正的开始

《黑镜》,顾名思义,就是一面镜子。它不评判、不说教、不开处方。它不发出警告。虽然它照出的形象可能形变了,但从源头也总能看出这是我们。就像所有的讽刺作品一样,画漫画,放大罪恶和缺陷,但在作品的最后,我们还是能认出自己的面孔。

我们知道我们在个人数据管理上存在大问题,我们把自己托付给由我们不理解的代码和符号组成的黑匣子,把首席执行官推上国家元首的位置,将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殖民主义当成慈善和未来的愿景。

我们知道怎样用新的方式表达仇恨、进行勒索,也知道我们每天所见的成千上万的帖子和推文中字里行间隐藏着枯燥的陈旧思想。在最近的体育项目或工作任务中,当机器击败人类时,我们也会发抖。

不过,是幻想真正给所有这些隐隐的担忧和模糊的意识添上了血肉。比如《终结者》《银翼杀手》《机械战警》,还有《北斗之拳》(《攻壳机动队》《阿基拉》。如果没有那么多艺术家对人类文明黄昏的凝视,人类的衰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图|《黑镜》第六季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觉得《黑镜》的成功既令人惊异又理所当然。公众舆论早已令人们认识到,硅谷宣传用到的便捷措辞(云、大数据、区块链、社交媒体)背后有一个更容易激起众怒的词——“权力”。

但是,没有人能够讲出这个故事,没有人能将人们转化为角色,将技术转化为酶,从而加速一系列的集体和个人的形变进程:这正是我们如今应该已经看到的。如此一来,这种后果不仅会出现在舞台上,也将出现在观众席中。

忽视这些迹象就像是将自己送进了没有灯笼也没有地图的黑夜中,这必然是致命的。然而,期望讽刺漫画能完美地描绘我们同样也是错误的,同时也是不公平的。

也许,除了隐喻之外,《黑镜》和类似作品们除了名副其实的批判之外,它们还勾勒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如果讽刺是某一观点破论时的最佳论点,那么该观点的立论论点所需的便不止是讽刺了:这适用于政治,也适用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民主以及民主所伴随的整套权力和程序。

简而言之,在虚构抵抗之后便是真正的抵抗。在这一点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有用的。因为并不是所有预测中的错误最终都会成真;话虽如此,但我们还是计算出了最不幸的假设:就像那些讽刺未来的漫画一样,这个最糟糕的假设中添加了所有的恶魔般的装置,所有的人为和技术操纵,在《黑镜》各集中可以出现并受到鼓励的所有滥用行为。

图|《黑镜》第二季

反乌托邦并不一定会成真。相反,它应该能给予我们希望。当医生能够预测疾病,而不是仅仅治疗疾病时,他就有更多机会挽救病人的生命。不仅如此,如果预警的信号足够早,就能从根本上阻止疾病的发生,我们的身体就能产生抗体。

因此,《黑镜》和其他任何反乌托邦的故事一样,都是一种虚构抵抗,因为它成功地抓住了现实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了讽刺。

因为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一个旧的乌托邦和一个更好的新乌托邦;这个旧乌托邦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起了民主和民主化的网络,但结果却十分粗糙又不准确,而我们有可能根据已学到的教训重新制定一个新的乌托邦。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愿景、一个新的系统,无论实现它的希望有多渺茫、多遥远,也只有穿越反乌托邦的沙漠,才有可能抵达新的乌托邦。

在结束之后,才有真正的开始。

图|《黑镜》第一季

因此不必牺牲我们和当下生活中的一切。例如,如果只是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沃尔多的或大或小的东西,为了避免它最终会统治世界,为了避免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虚拟的网上公投,我们还没有必要放弃所有数字化民主的计划。只需要强调,一种决议只需要单击一下就能完成,而另一个选择则会提供更清晰的路径且更适合民主环境,二者之间有区别即可。

即使是通过数字平台也有可能做到很多事情,实际上通常还更容易:比如了解相关提案,通过提出新提案来帮助修改或颠覆提案,与意见相左的人展开讨论,以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决定,最后评估该决定的效果。并非只要将民主数字化就都是有害的,也不是所有民主的弊端都是数字化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智慧城市都会监控人们的一举一动。诸如巴塞罗那(Barcellona)这样的城市就将公共利益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写入了法典,因为这些法典都是由有能力的人制定的,他们在《黑镜》出现之前就已经提前预见到了这一点。

对于超人类主义的朋友们来说,永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目标,但活得更好并且更长寿却不会令人感到不安。在他们的准科学假设中,不管你是不是超人类主义者,技术的进步都可以对健康技术的研究和投资产生多种真正有益的影响,也可以为治疗疾病、缓解不适和延长预期寿命带来好处。并不是所有炒作都会带来伤害。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制造出跟黑镜完全相反的镜子。一面完全透明的镜子,不是不透光的,也没有被涂黑。

我们对着它审视自己,又再度确信地说:不,我不在此处。这不是《黑镜》,不过这里有未来。

《我不在:黑镜世界的真实性》这本书,基于英剧《黑镜》,以剧中的科技构想以及道德理念作为引子,探讨科技未来,反思我们的真实世界。

作者在本书中延伸并阐述了英剧《黑镜》中提出的道德问题,例如,如果我们24小时监控自己的孩子,通过平板电脑住进他们的脑袋,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本书告诉我们,在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应该重视的是人性、人生、爱情等情感,而不是只在意科技本身。

即使没看过《黑镜》,你也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关于科技和人性的启示,进一步思考我们当下所在的世界。

版权说明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 editor@yeeyan.com

关键词: